河 道 黑 臭 污 水 处 理技术方案*****************有限公司二零****年****月第一章 项目概况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城镇工业和人口的迅速发展,污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有了显著的增长,而城市河流一直被人们视为城市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污通道和场所,过度的污染直接引起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甚至导致水体发黑发臭,形成城市黑臭水体,完全丧失使用功能、影响景观以及人类生活和健康,河道污染普遍存在且日益突出,成为我国目前城市河道污染问题中亟待解决的水环境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先后组织指导各地进行黑臭水体摸底排查工作,并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 号)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河道水体污染主要是受到污染源的入侵,如天然降雨、大气扬尘、生活垃圾、沿途各工厂排放等,以及长期积累的河底淤泥及淤泥释放的有害物质。且水体缺少必要的循环,溶解氧过低,缺少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环境,使水体逐渐失去自净能力,加上河道底泥长期未清,使底泥不断释放分解为 N、P等营养盐,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体逐渐变绿,产生异味,容易发黑发臭。根据基础资料,本次项目需治理河道污水主要来源于沿途各工厂的污水排放,其主要成分为 N、P 等营养盐及 COD。在系统分析该河道黑臭水体水质水量特征及污染物来源的基础上,结合环境条件与控制目标,筛选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效果明显的技术方案,初步确定黑臭水体整治的技术路线,预估所需的工程措施、工程量、项目总投资、实施周期及水体整治效果。本技术方案主要针对上述河道污水进行处置,因地制宜地选择污水处置药剂、处置方式,最终确定向水体中加入配制药剂,降低水体中 COD 含量,达到脱氮除磷效果,并使之絮凝沉淀,河道淤泥经挖掘、适当处置后运往污泥处置中心或进行综合利用。第二章 编制基础资料2.1 编制依据2.1.1 国家法律、法规及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 年 1 月 1 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 年 6 月 1 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 年 1 月 1 日);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 年 4 月 1 日;5)《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2.1.2 技术导则、标准及规范1)《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2)《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6)《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7)《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2004);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08);9)《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分类》(GB/T 23484-2009);1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2001)。 2.1.3 其他相关文件1)《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 号);2)《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 ;3)国家、省内有关环境保护治理规划、政策及文件;2.2 编制目的针对河道内受大气扬尘污染、生活垃圾入侵、各沿途工厂排放等污染源产生的污废水,根据实验检测数据、结合来源及性质,为河道污水处置选择高效、经济、可行的处理技术,制定安全防护计划,并作出科学合理的成本测算,指导处置工程技术的实施。2.3 编制原则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5 年印发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中关于黑臭水体整治方案编制的原则性要求,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应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生态修复、管理建设”的基本技术路线具体实施,其中控源截污和内源治理是选择其他技术类型的基础与前提。本技术方案的编制,遵循如下原则:1)遵循法律法规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各类相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内容、顺序及安全等要求编制,使建设单位各项要求得到有效保证。2)服从生态、环保要求的原则处置现场做到布局合理,节约用地,减少干扰,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