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知古今” 让更多历史建筑拥有高质量“数字身份证”
近年来,许多地方的历史建筑挂上了标识牌,有了“数字身份证”。市民游客只需用手机扫一扫牌上的二维码,建筑名称、建设年代、风貌类型、建筑特点、历史文化价值等各方面信息便一目了然。笔者认为,这种“扫码知古今”的形式推动历史建筑从“静态景观”变为“动态教材”,拓展了文化传承的深度与广度。
一方面,“数字身份证”将专业的研究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图文、音视频内容,如同为每栋建筑配备了“随身讲解员”。另一方面,“数字身份证”是实时更新、记录建筑状态的“数字档案”。当有新的研究成果、修缮进展或建筑周边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快速补充到档案中,这种“常更常新”的模式让“数字身份证”保持“鲜活”。
要让更多历史建筑拥有高质量的“数字身份证”,需要多方协同发力。
首先,将打造“数字身份证”纳入历史文化保护整体规划,扩大覆盖范围,尤其要关注乡镇、村落中的历史建筑,实现“数字身份证”应有尽有。
其次,鼓励专业力量参与,联合历史建筑保护部门、高校相关学院、建筑设计院等,系统性梳理建筑信息,确保内容的准确性与深度,同时结合地方文化特色,挖掘建筑背后的民俗故事、技艺传承。
最后,推动技术升级,引入VR(虚拟现实)、AR、大数据等技术,打造“可交互、可体验”的数字载体。比如通过3D建模还原历史建筑的原始风貌;用AR技术展示不同年代的建筑影像对比,让公众直观感受历史变迁;针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在标识牌旁增设语音讲解按钮,实现“扫码”与“播音”双渠道传递信息。
期待更多城市为历史建筑打造“数字身份证”,让更多人通过扫码了解文化底蕴、读懂历史故事,这不仅是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是对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网友自主上传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及版权归属均由上传网友负责,本站仅提供信息展示与传播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