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宣布今年全面启动!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工作要点
城市基础设施,其安全问题,正在成为影响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城市发展的重要挑战,近期住建部宣布全面启动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这意味着我国城市安全管理,将要迈入数字化新阶段
工程启动背景
近年来,多个城市出现燃气爆炸,出现桥梁裂缝,出现供水污染等安全事故,直接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2021年,湖北十堰燃气爆炸,造成26人死亡,2022年长沙,自建房倒塌事故,导致54人遇难,这些事件暴露出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存在明显短板。
在我国城镇化率超过65%,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6万平方公里,基础设施规模持续加大的情况下,传统人工巡检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求所造成的仅需人力难以实现全面有效监管的状况,数字化手段成为提升城市安全水平的必然选择。
核心技术手段
该工程核心在于布设网络,此网络为智能感知设备网络,这些设备有桥梁应变传感器,还有燃气泄漏检测仪,以及供水管网压力监测器等,它们能够实时采集数据,所谓数据是基础设施运行数据,在合肥试点里,8.5万套设备已覆盖137座桥梁,还覆盖7316公里管线。
监测数据借助物联网技术,自动传输到管理平台,系统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数据趋势,一旦察觉到异常,便立刻发出预警,这种技术方法,把风险识别时间,从原本的数天,缩短到了几分钟,极大地提升了险情响应速度。
数据库建设
今年,各地会着重开展城市的基础设施普查工作,此项调查涵盖给排水类地下管线,燃气类地下管线,热力类地下管线,电力类地下管线,通信类地下管线,含有桥梁,含有隧道等地面设施,要建立完整且准确的基础设施档案。
普查结果会形成城市基础设施数据库,该数据库涵盖设施位置,设施规格,设施材质,建设年代等基本信息,还有风险评估结果,这些数据为日常维护给予支撑,为应急决策提供支撑,避免出现“马路拉链”问题,避免盲目施工等问题。
监管平台整合
工程要求各地对现有的、分散的管理系统予以整合,许多城市当下存在多个基础设施管理平台,这些平台的数据标准不一样,且相互隔离,进而致使监管存在盲区,整合之后会在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上达成“一网统管” 。
各种基础设施的运行状态,可在综合性监管平台统一展示,该平台有“一份图”模式,用不同颜色标注风险等级,这能让管理人员迅速把握全局状况,此类整合,将多方面管理、责任不明的问题给解决了。
试点经验推广
作为首批试点城市的合肥,积累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该市建立了国内首个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实现了从“看不见风险”到“风险可视化”的转变,三年来成功预警燃气管网泄漏险情超过200起。
安徽全省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此工程覆盖16个设区市,这些城市借鉴合肥模式,在燃气、桥梁、供水等重点领域布设感知设备,还建立了监测平台,实践证明该模式有效提升了城市安全保障能力。
未来应用拓展
接下来的工程会朝着更多的领域去进行延伸,打算增添燃气用户终端、瓶装液化气、水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监测内容,与此同时还会覆盖消防、电梯、窨井盖等和居民生活紧密关联的设施,这能够构建出更为全面的城市安全防护网。

在2025年时,于全国范围内所有城市,都将会把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主体框架基本建成,这项工程,不但能够提升城市韧性,而且还可为居民创造出更安全宜居环境,伴随技术持续完善,城市安全管理会进入精细化、智能化新阶段 。
您身处的城市有没有着手开展类似这般的安全监测系统建设呢,欢迎于评论区去分享您所观察到的情况以及体验感受,要是觉着本文具备一定帮助,那就请进行点赞给予支持并且分享给更多的友人!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网友自主上传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及版权归属均由上传网友负责,本站仅提供信息展示与传播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