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45.120S 17TB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TB/T 3147—201 2代替TB/T 3147—2007201 2—03。01发布铁路轨道检查仪Inspect i ng i nstrument for rai l way t rack2012—07—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发布日U12345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 ·命名原则⋯⋯· ·技术要求⋯⋯· ·5 1使用要求· 一5.2总体要求· 一5.3外观要求· 一5 4电源和无线通信- - - ⋯⋯一-5.5软件界面和数据采集处理5.6结构参数⋯⋯⋯⋯⋯⋯· ·5 7计量性能指标⋯⋯⋯⋯· ·5 8安全性要求- - ⋯⋯⋯⋯⋯5.9电源适应性⋯⋯⋯⋯⋯-5.10示值稳定性⋯⋯⋯⋯- ·5.1i 全站仪和水准仪⋯⋯· ·5 12标定器⋯⋯⋯⋯⋯· ·5 13线路试验要求⋯⋯⋯· ·5.14环境适应性要求- · · ⋯· 一6检验方法⋯⋯⋯⋯⋯⋯- - · ⋯·6 1总体和外观检查⋯· ⋯⋯6.2电源、通信和效率检查·6.3结构参数检验⋯⋯⋯⋯· ·6.4工作轮质量检验⋯⋯⋯6.5计量性能检验⋯⋯⋯⋯6.6安全性指标检验⋯- - ⋯一6.7电源适应性检验⋯⋯⋯6 8示值稳定性检验· ⋯⋯· ·6.9线路试验⋯⋯⋯⋯⋯⋯6.10环境适应性试验⋯⋯⋯7检验规则⋯⋯⋯⋯⋯⋯⋯⋯8标志、随机文件、包装和贮存8.i 标志⋯⋯⋯- - - ⋯· ·8 2随机文件⋯⋯⋯⋯· ⋯- -8 3包装⋯⋯⋯· ⋯⋯· ·8.4贮存⋯⋯⋯· ⋯⋯· ·目次TB/T 3147—201 2Ⅲ●●●22222334566777789999mTB/T 3147—201 2附录A(规范性附录)附录B( 规范性附录)附录c( 规范性附录)附录D(规范性附录)Ⅱ轨道平顺性测量结果数据处理方法和存储要求轨道检查仪标定器的技术要求⋯⋯⋯⋯⋯⋯-线路试验场地及相关要求⋯⋯⋯⋯⋯⋯⋯⋯- -轨道检查仪检定台的技术要求⋯⋯⋯⋯⋯· · ⋯14161719刖昌TB/T 3147—2012本标准按照GB/T 1l 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TB/T 3147—2007《铁路轨道检查仪》及其修改单TB/T 3147- - 2007/XGl —2008。本标准与TB/T 3147—2007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修改了术语和定义的内容,界定了轨道内、外部几何参数(见第3章,2007年版的第3章);——对轨道检查仪命名原则进行了调整(见第4章,2007年版的第4章);——增加了高速铁路轨遭检查仪的相关要求,将轨检仪进行准确度分级并明确其适用的线路(见5 2、5.7、附录A、附录C);一——增加了以外部几何参数测量和激光长弦内部参数测量为典型代表的静态测量方式及相关要求(见5.2.4、5.3 6、5.5.4、5.61.6、5.6.22、57、5.8.2、510、5.11、513.2、6.3.6、637、65.2、6.6.2、6.9 5);——增加了测量功能模块间的无线通信要求(见5.4.2、6.2 2);——删除了轨道检查仪工作轮问距的要求(见2007年版的5.4.4);——修改了数据文件记录格式,扩充了与高速铁路测量相关的数据字段(见5.5.6、5.5.7,2007年版的5.3.1):一一修改了轨道检查仪的超高零位误差规定(见5.10、6.8,2007年版的5.5、6.4);——增加了水试验要求[ 见5.14d)、6.10d)] ;——将轨检仪标定器要求细化,编人附录B(见附录B,2007年版的5.9);一一增加了适用于高速铁路轨道检查仪的检定台要求(见附录D)。本标准由铁道部标准计量研究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铁道部标准计量研究所、江西日月明铁道设备开发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成都四方瑞邦测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济南蓝动激光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拉特激光精密仪器有限公司、长沙悦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金立信铁路设备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彦春、陶捷、王发灯、何发明、杨字、刘洪云、应立军、李社军。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TB/T3147~2007。..Ⅲ铁路轨道检查仪TB/T 3147~2012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铁路轨道检查仪(以下简称轨检仪)的术语和定义、命名原则、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随机文件、包装和贮存等。本标准适用于通过移动测量或静态激光弦测法测量,并能自动记录轨道静态几伺参数的测量仪器。本标准不适用于客运专线轨道几何状态.